是育兒,又不是育兒。
在開場之前,苗煒老師曾這樣描述他的新書《給大壯的信》。
看完書,聽完苗老師的分享,更為理解這句話里的玄機。
6月16日父親節,天氣清涼舒爽。
童心讀書會聆聽苗煒老師分享,如何以父親和孩子的雙重視角撫育一個新生命——來,讓老爸藉著陪你,好好重新生長。
只是“這一遍生長”跟“當初那一遍生長”有許多不同。
如今的世界,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,身為父母,只要你愿意學習和探索,盡可以是一位優秀的領路人。
好比選擇文學底蘊深厚的故事來閱讀,我們可以選擇聰明人設計的游戲來玩,而非輕易下結論,認為哪些好哪些不好。
有時候,問題不在事物本身,在于為人父母的過于緊張,面對在座家長的一些煩惱,苗老師反復提醒——“別太在意了”。
有些問題卻又不能疏忽大意,比如,適時從孩子的世界里退開,并早早學習接受,孩子終有一日要“離開”。
“父母心”這三個字,只有親為父母,才能體驗出個中份量吧。
帶領孩子向一個什么方向生長,苗煒老師有著作家的成熟思考和期冀——通過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深刻反省,為孩子清理出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:保存他“野蠻”的天性;保護他雙手的靈性和創造力;盡量創造機會讓他多試錯,以找到自己這一生使命所在……
其實,更具普遍意義的是,盡管我們許多人都在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在生活,請不要遺忘我們心里的“那個孩子”,那個不理會“時間把戲”,不被種種觀念控制的,如實哭,如實笑,如實喜歡,如實害怕的孩子。
“那個孩子”會借助另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重煥生機,也會因為一些美好的事物而蘇醒,只要你愿意。
“孩子”,除了獨自面對這個世界,別忘了我們還有家人。
“我太太生完孩子,老人來家里幫忙,晚上,大家各自在房間里休息,彼此能聽到熟睡的呼吸聲。這樣讓我重新意識到什么是‘家人’?!泵缋蠋熁貞浀?。
是的,親人的觸碰,親情的紐帶,威力不可思議。
結束前,苗老師朗讀了兩段大壯媽媽寫給大壯的話:兩年前那個夏天,我肚子已經很大了,每個夜晚,我和你爸走很長的路,你爸總是問我:“我兒子在干嘛呢?”我說:“打嗝兒呢?!?br />
他一臉狐疑:“你怎么知道他在打嗝兒呢?”我能感覺到。
下一次他還問,我兒子干嘛呢?他是怎么打嗝兒???
你在我肚子里左蹬右踹的時候,我就給他看,肚皮這一秒朝左歪過去,下一秒右邊又高起來一塊,他一臉驚奇。
他想象不出肚子里有個會動的生物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,這是屬于我的獨特體驗。
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難得的體驗,對一位母親來說,生孩子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。
2016年立秋那天,去醫院待產的路上,雨水順著汽車擋風玻璃流下,
空氣里有股清冽的氣味。
第二天,我睜眼向窗外看,艷陽高照,天空很大,很藍。
你在我身邊。